-
科室:
皮肤科
-
别名:
黑斑病
黧黑斑
黑斑症
-
症状:
妊娠斑
-
发病部位:
暂无
-
多发人群:
中青年女性人群
-
相关疾病:
暂无
黄褐斑(chloasma,melasma)又名妊娠斑(mask of pregnancy)、肝斑,为颜面限局性淡褐色色沉斑。 本病与中医“面尘”、“黧黑斑”相类似。如。外科证治全书〃面尘记载:“面色如尘垢,日久煤黑,形枯不泽,或起大小黑斑,与面肤相平,由忧思抑郁、血弱不华。”
病因尚不明确。本病与卵巢、垂体、甲状腺等内分泌紊乱有关。妊娠、口服避孕药、月经失调、痛经、子宫附件炎、不孕症及肝痛、酒精中毒、甲亢、结核病等常多见。光、化妆品、遗传、种族、营养和代谢、劳累均可诱发本病,日光照射可加重本病。
发病机制还不确切。可能与卵巢的功能改变,雌激素、孕激素使黑素产生增多。
好发于女性,特别是妊娠期、产后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。皮疹对称性分布于颜面、额、两颊、鼻背两侧、唇周围、颏部皮肤,呈指盖至钱币大小或呈手掌大小、形状不规则的淡褐色或暗褐色沉斑,境界明显或模糊不清,可融合成大片。无自觉症状,慢性经过,日晒后加重。一部分由于分娩后或停用避孕药后可缓慢消退。
组织病理:表皮基底层黑素增多,黑素细胞不增加,真皮上层可见较多的嗜黑素细胞及游离的色素颗粒,可见围管性少量淋巴细胞浸润。
根据颜面部出现黄褐色斑,妇女多发,无自觉症的特点,本病易于诊断。 中医病机和辨证:中医认为,肾阴不足,肾水不能上承,或肝郁气结,肝失条达,郁久化热,灼伤阴血,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。辨证分型如下: 1.肝肾阴虚型 主证:颜面对称性褐色斑片,腰膝酸软,胸肋胀痛,五心烦热,睡眠欠佳。妇女常有月经不调或其他慢性疾患。舌苔薄白,脉弦细或沉细。 辨证:肝肾阴虚,气血失和。 2.肝郁气滞型 主证:面部对称性黄褐色斑片,胸胁胀满,情绪急躁,多梦失眠。脉弦滑或细弦。 辨证:肝郁气滞,气血失和。
1.避免日晒,积极治疗内分泌功能障碍、肝病等原发病,加强营养,注意休息。大量补充维生素C等。局部外用脱色剂,如3%氢醌霜,20%壬二酸霜、0.025%维A酸霜、5%熊果苷霜等。 2.中医疗法 (1)肝肾阴虚型: 治法:滋阴补肾,中和气血。 方药:六味地黄丸加减。 山茱萸10g、怀山药10g、熟地15g、泽泻10g、云苓15g、丹皮15g、当归10g、白芍10g、丹参10g、陈皮10g、益母草10g、首乌藤30g。 (2)肝郁气滞型: 治法:舒肝理气,中和气血。 方选:柴胡10g、枳壳10g、香附10g、郁金10g、赤白芍各10g、当归10g、茯苓10g、白术10g、丹参15g、益母草10g、女贞子15g、旱莲草15g。 单方成药肝肾阴虚者可服用六味地黄丸,滋补肝肾丸;气血不调和者可服用逍遥丸、舒肝丸、白凤丸。血瘀用桃红四物汤及通窍活血汤加减。[收起]
1.避免日晒,积极治疗内分泌功能障碍、肝病等原发病,加强营养,注意休息。大量补充维生素C等。局部外用脱色剂,如3%氢醌霜,20%壬二酸霜、0.025%维A酸霜、5%熊果苷霜等。 2.中医疗法 (1)肝肾阴虚型: 治法:滋阴补肾,中和气血。 方药:六味地黄丸加减。 山茱萸10g、怀山药10g、熟地15g、泽泻10g、云苓15g、丹皮15g、当归10g、白芍10g、丹参10g、陈皮10g、益母草10g、首乌藤30g。 (2)肝郁气滞型: 治法:舒肝理气,中和气血。 方选:柴胡10g、枳壳10g、香附10...[详细]
无自觉症状,慢性经过,日晒后加重。一部分由于分娩后或停用避孕药后可缓慢消退。
避免日晒,积极治疗内分泌功能障碍、肝病等原发病,加强营养,注意休息。